2025中国算力大会将于8月22日至24日在大同举行,本届大会以“算网筑基,智引未来”为主题,聚焦算力基础设施与产业数智化转型的深度融合。截至2025年3月,中国在用算力标准机架规模达1043万架,智能算力规模突破748 EFLOPS(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),市场研究机构IDC预测,未来两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,2025年人工智能算力市场规模预计达259亿美元,同比增长36.2%。
核心亮点与行业动态:
-
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
大模型训练与推理、AI应用落地(如自动驾驶、工业仿真)推动算力成为“硬通货”。中金公司指出,行业领军者正通过技术迭代与客户黏性构建壁垒,迫使追赶者加速“算力抢筹”。例如,北美模型迭代与推理应用已形成初步闭环,进一步加剧全球算力资源竞争。 政策与产业协同发力
国家层面:工信部推动算力互联互通,计划2026年建成三级算力平台,2028年形成全国算力互联网,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底座。
地方实践:大同依托资源优势打造“东数西算”枢纽节点,吸引数字认证、奥瑞德等企业落地。其中,数字认证推出“鲲密”密码算力平台,实现统一密码算力调度;奥瑞德完成全国首单基于AI服务器资产的RWA项目,资产规模数千万元。
技术突破与生态构建
硬件创新:哥伦比亚大学研发的三维光电子芯片能效比达传统GPU的300倍,中国“天河五号”超算采用光子-电子混合架构,AI训练能耗降低75%。
生态合作:华为、浪潮等企业联合地方政府与行业伙伴,推动算力标准制定与场景化应用。例如,华为昇腾计算领域通过CANN开源开放架构,赋能千行万业智能化升级。
基础设施层:数据中心向绿色低碳转型,液冷技术、混合计算架构成为主流。
应用层:AI与行业深度融合,金融、医疗、制造等领域涌现大量创新场景。例如,中信证券“数字员工”可30分钟生成1.2万字研报,华泰证券“泰为”大模型支持个人客户门槛降至5000美元。
治理层:全球AI治理框架加速落地,中国通过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,欧盟《人工智能法案》正式生效,算力安全与合规性成为竞争关键。
行业影响与未来趋势:
算力市场的扩张正重塑IT产业格局: